譚慶。記者 張錦輝 攝
趙江平。記者 熊明 攝
雷珂。記者 熊明 攝
劉小強。記者 張錦輝 攝
訪談嘉賓:
市人大代表、江津區區長 譚慶
市政協常委、重慶機場集團高級顧問 趙江平
市政協委員、雷科電氣有限公司董事長 雷珂
九龍坡區區長 劉小強
政府工作報告明確提出,積極培育內陸開放新優勢。如何推動開放型經濟體制機制創新、增強開放平臺承載功能、促進外貿穩定增長?參加今年全市兩會的市人大代表、市政協委員及列席人員給出了自己的見解。
江津綜合保稅區獲批在即
政府工作報告提出,今年將“爭取設立江津、涪陵綜合保稅區和一批保稅物流中心”。對此,譚慶介紹,江津區委、區政府正在按照“邊申報、邊建設、邊招商”的思路,有序推進相關工作。江津綜合保稅區位于珞璜工業園,規劃面積2.21平方公里,緊鄰建成后年吞吐量2000萬噸的珞璜長江樞紐港和年貨運量1500萬噸的珞璜鐵路綜合物流樞紐,具有水公鐵多式聯運優勢,可與江津蘭家沱港、玖龍港和渝黔鐵路、重慶鐵路樞紐東環線、繞城高速等聯動形成強大的集疏運能力,從而實現周邊地區經江津周轉的進出口貨物占比近50%。
目前,江津綜合保稅區相關道路、圍網等工程建設進展順利,已有13家企業簽約入駐,協議引資121.5億元,預計很快將獲批落地,年底實現封關運行。
譚慶表示,江津區還將加快爭取設立海關及檢驗檢疫機構。今后重點發展保稅加工、保稅物流和服務貿易,推動外貿大發展,積極拓展國際中轉、國際分撥配送、國際采購等項目,努力打造與世界接軌、全國一流的綜合保稅區,力爭到2021年實現產值270億元、進出口30億美元。
開放是繁榮發展的必由之路。譚慶說,江津綜合保稅區緊鄰的珞璜鐵路綜合物流樞紐與珞璜港,均不具備口岸功能。他建議由市口岸辦牽頭,重慶海關、市進出口檢驗檢疫局、市商務委配合,加速在江津設立水路、鐵路開放口岸,增強水港、鐵路港與江津綜合保稅區的聯動,促進大宗物資的保稅加工、保稅物流和保稅服務,帶動臨港產業升級并發展口岸經濟。
加快建設重慶國際物流大通道
“在融入‘一帶一路’戰略中,加快國際物流大通道建設是重慶強化區域協作和培育內陸開放新優勢的重要切入點,可促進外貿穩定增長。”趙江平建議,我市可從完善頂層設計、理順管理機制、完善基礎設施建設、打造多式聯運樞紐、推進國際物流信息通道建設等方面入手,加快建設重慶國際物流大通道。
在完善基礎設施建設上,趙江平建議,鐵路方面,重慶可拓展延伸渝新歐輻射范圍,探索重慶經云南至緬甸密支那、印度新德里連通中亞及非洲的國際鐵路大通道,同時加快建設和完善渝深、渝欽、渝甬、渝滬等鐵路出海大通道。
水路方面,趙江平建議推進接駁“長江經濟帶”水運通道建設,加快完善渝滬江海聯運通道建設,提升三峽過壩通航能力,優化港口通航環境,并加快拓展果園港、珞璜港等重點港口的鐵水聯運功能。
公路方面,趙江平建議加快開通重慶經廣西至越南河內、胡志明市,重慶經云南昆明至老撾萬象、泰國曼谷、新加坡,重慶經云南瑞麗至緬甸仰光等國際公路物流運輸大通道,同時進一步完善市內高速公路網并與國內高速路網連通。
航空方面,趙江平建議持續強化國際航空貨運航線通道建設,加快開通和加密“一帶一路”沿線國家和以重慶為中心“四小時航程圈”輻射主要國家中心城市的貨運航班,加快推動渝鄰路以東18平方公里土地納入重慶市“兩規”(城鄉總體規劃和土地利用總體規劃),為重慶民航發展預留空間并儲備資源,重點研究規劃建設重慶機場第五跑道、航空物流基地和國際貨運機場等。
大力助推中新示范項目實施
“中新(重慶)戰略性互聯互通示范項目將進一步推動重慶與新加坡的寬領域、深層次、全方位合作,成為重慶內陸開放高地建設的新引擎、經濟發展的新增長點,帶動內陸地區特別是西部地區開放發展。”雷珂建議,重慶應從落實國家戰略布局、推進重慶科學發展和跨越發展的高度,創新思路、創新內容、創新模式、創新機制,務實、高效、有序地推進中新(重慶)戰略性互聯互通示范項目實施。
雷珂建議,重慶可借鑒學習天津、江蘇中新合作成功案例,推動重大項目招商引資和推進項目落地。可由政府及商會牽頭,成立中新項目專業招商團,主動尋求商機,用“走出去,請進來”的積極模式推進中新合作項目的招商引資工作。
同時,政府及商會還可積極開展新加坡重點項目推介會、學術交流會,有效地推動中新之間中小企業、基層和青年交流合作;可開展“進基層、進園區、進企業”活動,對企業進行走訪調研,征求企業對招商引資、投資環境、政務服務等方面的意見建議,結合企業自身發展需求,針對性推介適合的新加坡企業合作項目。
此外,政府及商會還可以牽頭建立中新企業臺賬,制作中新重點招商項目冊和投資指南,從而搭建起中新投資服務平臺,為兩地企業尋求適合的投資合作提供專業、有效的服務。
“重慶當前最缺乏的仍然是人才,特別是高端創新人才。”雷珂認為,重慶企業家在相關交流學習中,應重視學習新加坡企業戰略、人才培養、廉政管理、薪酬制度等方面的經驗。
發揮自貿區、高新區、自創區政策疊加優勢
劉小強認為,九龍坡區要培育內陸開放新優勢,必須充分發揮自貿區與國家級高新區、國家自主創新示范區的政策疊加優勢,推動外貿、外資、外經、服務外包“四外”發展,形成對外開放合作新格局,提升內陸開放水平。
劉小強介紹,九龍坡區約有5平方公里的范圍劃定在自貿區內,大部分在重慶高新區,包含二郎科技創新片區、石橋鋪高技術服務片區和楊家坪高端商務片區。依托重慶高新區創新驅動優勢,這里將重點發展新一代信息技術、高端裝備制造、高端商貿服務、科技金融、跨境貿易等新興產業。
“構建開放型經濟新體制,不應僅僅是‘開放’,其實質是‘改革’,以開放帶動發展,以發展倒逼改革,以改革推動開放。”劉小強透露,今年,九龍坡區將重點優化政務服務環境,實施“限時審批、超時默許”制度,同時探索新型金融和跨境資產處置方案。
去年,依托兩江新區核心區與重慶高新區創建的重慶國家自主創新示范區正式獲批,這對九龍坡區而言是重大發展機遇。劉小強說,自創區已初步確定打造為功能性的智能制造和人工智能的科技成果轉化中心。借助自創區,九龍坡區將以開放式創新為主線,以靈活的機制體制,打造我市參與全球創新競爭與合作的重要平臺,引領九龍坡乃至重慶鏈接全球科技成果和創新資源。同時,大力吸引海內外優秀科技人才和團隊來渝創新創業,建設國際性創新創業人才高地。
來源:重慶日報
地址:http://www.cqrb.cn/html/cqrb/2017-01/19/004/content_157709.htm